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交易系統建構其之十三-多方季線架構樣本外資料績效


  如同我們前面提過的,樣本外資料的表現可說是一個交易策略的期末考,如果樣本外資料的表現不盡理想,又找不到適當的原因的話,我們通常就不建議將策略實際放到市場上進行交易。

  我們前面介紹過了三個交易策略,我們就先來檢視多方季線架構的順勢策略,在2012年後到目前為止的績效,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不尋常的狀況。而我們先複習一下該策略在樣本內的表現以及各參數組合的績效

 


 
  








  接下來直接比較樣本外的部分,注意我們樣本外資料採取的部位規模,是以樣本內資料所計算出來,讓最大連續虧損不超過20%的規模,因此這個規模在樣本外的最大連續虧損是不可知的,這也可以模擬實際交易時,對未來實際虧損其實是不能掌握的狀況

 


 
  




  第一眼的印象是:績效變得好差。雖然最大連續虧損稍微低了一點,但是年化報酬率降到了只剩下10%,跟原來將近30%的年化報酬率根本無法相提並論,有的人甚至會因為這份樣本外資料的績效就認為這個策略已經失效了。

  我倒是覺得這個策略在樣本外資料的表現跟樣本內沒什麼兩樣,真正不同的,其實是市場的表現

  2001-2010年可說是台股的黃金十年,波瀾壯闊的大趨勢隨處可見,以至於只要是順勢系統,在這十年間都收穫滿滿。但2011年後,隨著成交量的萎縮,全球股市的波動也跟著降低了,2012年之後的五年間,不只是台股,就連道瓊指數也是呈現緩步上漲的樣態,因此順勢系統要在這樣的波動情形下賺取超額報酬變得沒有之前那麼簡單。

  在歷史上其實有過許多次這種狀況,有時候趨勢會出現在外匯市場,有時則是商品期貨市場,有時是股票市場。這件事情其實非常重要,比交易策略的任何進出規則都要重要許多,如果一個優秀的策略在生不逢時的市場進行交易,那它呈現出來的平凡績效可能會使它被錯殺。

參數組合的穩定性

  各位應該可以看到在樣本內跟樣本外的各參數組合績效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任意挑選其中一個組合進行交易,其結果可能大好或大壞(在這個例子大壞的機率比較高就是了XDD),因此我們所使用的參數矩陣確實有其必要性,如果不想在實際交易了好幾年後才發現選錯了參數組合的話,請務必在穩定的獲利區間內使用參數矩陣的概念。

與買進-持有策略相比較

  傳統的買進並持有策略,在這段期間的年化報酬率大概是14%,最大淨值虧損則是29.6%,發生於2015/04/28 ~ 2015/08/24,因此這個多方季線架構在同樣期間內的年化報酬率不如那些定期定額買指數型ETF的被動式投資人。但是考量到這個多方季線架構策略有著較低的淨值虧損(17.07%),所以哪邊的績效比較好其實還很難下定論。不過別忘了,我們還有另外兩個策略還沒進行樣本外測試,等到另外兩個策略也做了完整的評估之後,這個順勢系統的總績效才會更加明朗。


  下一篇我們將討論多方折返架構策略的樣本外資料績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