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交易系統建構其之十一-空方策略進場架構


  如同前面提過的,要找到可以穩定在股票指數期貨市場中獲利的簡單空方順勢策略非常困難,其原因大概可以分成下列幾個面向:

1.  股票市場長期而言是上漲的
2.  多數參與者希望股市上漲,包括政府基金在內
3.  股票的放空有其限制
4.  空頭市場的期間通常顯著短於多頭市場
5.  空頭市場的波動通常顯著高於多頭市場


  綜合以上,雖然股市看起來大部分時間是上漲的,但是當空頭市場來臨時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非常可觀的跌幅,例如:

2000/04/10-2001/09/26,跌幅68%
2002/04/17-2002/10/11,跌幅41%
2004/03/04-2004/05/17,跌幅26%
2007/07/26-2007/08/17,跌幅20%
2007/10/29-2008/01/31,跌幅25%
2008/05/20-2008/10/28,跌幅59%
2011/06/01-2011/09/26,跌幅24%
2015/04/28-2015/08/24,跌幅30%

  然而對順勢交易者來說最可怕的,是緊跟在這些瘋狂跌勢後面的,更為瘋狂的反彈甚至是V型反轉。例如2008年在半年內跌掉六成的跌勢裡,兩度出現三天內反彈600點的行情,這都大幅增加了在台指期中簡單空方順勢策略的操作難度,常常才剛確認跌勢進場放空,馬上就遇到反彈被軋得不要不要的,所以我們如果只是把之前的多方順勢系統反過來做的話,結果只能說是慘不忍睹:

架構:收盤價在季線之下
進場:隔天跌超過0.4/0.7/1.0 倍的10天期ATR
出場:1/2/3 10天期ATR的追蹤型停止點
期間:2001-2011
最大連續虧損訂為20%



  就連參數矩陣也救不了它,不過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本來就不會獲利的策略再怎樣混合參數當然還是不會獲利。



  這邊我們馬上遇到一個問題,既然簡單空方策略無法獲利,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捨棄空方策略,只做多方策略呢?
  
  Andreas F. Clenow在他的書中也提到這個狀況,但他認為即使空方策略會拖累整體表現,會使最大虧損增加並減少獲利能力,但為了維持基金在空頭市場的表現,他還是堅持必須使用沒辦法賺錢的空方策略。看起來似乎沒什麼道理,但這是基金銷售端的考量,如果你的基金在空頭時的表現比不上競爭對手,那麼客戶很可能就會離你而去,因此即使你知道不做空方交易可以增加整體績效,你還是得做。

  然而,這是站在CTA(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也就是管理性期貨經理人的角度才會有的考量,但是做為一個自由交易的投機者,我認為完全有理由捨棄這個會拖累績效的簡單空方策略。

  只是要完全不做空還是很讓人感到掙扎的,特別是在那些空頭市場中完全沒辦法進場交易的狀況,獲利也會非常不穩定。

  既然直接放空不行,那我們不要跟它硬拚,嘗試切它中路我是說不要跟它硬拚,嘗試在走勢反彈折返結束再試著放空呢?也就是運用前一篇所提到的折返架構的話,是不是能夠殺出一條血路呢?很有趣的,在折返架構之下,原本完全無法獲利的空方策略,似乎變得有那麼一些搞頭了

架構:收盤價在季線之下,且位於近十天價格區間的上半部
進場:隔天跌超過0.4/0.7/1.0 倍的10天期ATR
出場:1/2/3 10天期ATR的追蹤型停止點
期間:2001-2011
最大連續虧損訂為20%



  你是否看見了某種趨勢?事實上,空方策略的出場訊號越長,獲利能力就越差,這呼應了我們前面提到空頭市場的特性:跌得快、彈得猛。

  折返架構確實讓空方順勢策略的獲利空間浮現了,但這個區間不夠寬廣,出場參數的良好獲利區間大概在0.8~1.6這個範圍,甚至如果可以加上某個程度的停利出場訊號,還可以讓獲利更為穩定,只是在加入這些新規則的時候一定要很小心,因為規則越多,策略在未來的適用性就越差,除非有足夠的交易次數背書,否則其實不建議添加太多的規則在策略裡。因此我們還是用原本參數組合去跑參數矩陣的績效



  即使是用了比較差的參數區間,參數矩陣還是可以維持一個還不錯的績效。

  接下來非常重要了,我們想要觀察把這個折返架構下的空方策略跟之前的兩個多方策略一起混合使用下的績效變化,請注意,這個空方策略雖然在折返架構下變得較能賺錢了,但是其獲利能力還是遠不如之前測試過的兩個多方策略,在相同的風險水準下,這個空方策略的獲利能力只有多方策略的四分之一不到,這也讓我們擔心混合使用究竟是可以提高績效,還是多方策略會被空方策略拖累呢?測試結果如下:

                                                         多方季線+多方折返                加入空方折返策略後

  結果可說是正面的,即使是獲利能力差異如此的大,混合不同策略仍然可以在同樣的風險水準下提升些許的獲利能力,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強調的「多樣性」,從不同參數組合的參數矩陣,到不同邏輯的策略組合,甚至是跨市場類別的多市場投資組合,這些多樣性的做法都可以維持穩定性並提升獲利能力

  甚至於,光是使用不同的時間架構,都可以從相同的交易邏輯中產生出不同績效的策略,例如我們到目前為止只使用了日線資料,如果可以更細一點採用小時的價格資料或每分鐘甚至是每個跳動(tick)的價格資料,我們或許可以找出更多值得交易的策略。

  然而,採用價格資料的時間性越短,其使用在交易上的成本與設備門檻就越高,因為你會需要即時的報價還有夠快的網路速度以及電腦運算能力,才有辦法在這麼短的時間架構上做交易。

  另外,滑移價差以及佣金的成本也會在短時間架構的策略上浮現出來。

  我們如果用日線資料,每筆交易的損益都在幾十點到幾百點之間,基本上禁得起相當程度的成本考量,我們到目前為止所做的測試,每筆交易都扣除了10點的滑移價差與佣金成本。但那些當日沖銷的短時間架構策略,莫說是10點,就是區區兩三點的滑移價差都可能會大幅侵蝕獲利,甚至快市時報價和電腦運算跟不上,一滑就是幾十點的價差都有可能,這也造成許多短時間架構策略的回測績效與實際交易後得到的績效完全不同。

  而我們的目的其實不是要當一個全職交易人,我不知道各位是怎麼想的,但我個人並沒有打算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盯盤這種情緒負擔極大的活動上,因此如果不打算花錢買品質好的即時報價源,那只使用日線價格資料的策略搭配觸價單(stop order)已經非常足夠業餘投機者每天花幾十分鐘就能處理好所有交易所需的工作。


  總之,行有餘力的話,請盡量多樣化你的交易策略跟市場組合,如此一來才能保持穩定的獲利能力。

7 則留言:

  1. 想請問一下 您回測所用的軟體是用 MC嗎? 還是有其他的軟體可供免費使用呢?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好~
      我都是用excel做回測,因為需要把損益換成R倍數的關係,一般的回測軟體幾乎都不支援

      刪除
    2. 好的 謝謝你的回答~

      刪除
  2.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請問你當初在學習Excel(含Excel VBA)時,有無推薦的工具書書單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自己其實沒有看過excel的書欸,因為只使用到簡單的計算以及函數功能而已,上網查就可以了

      刪除
    2. 那不好意思,我可以請問你最常用到的函數是什麼嗎?雖然我買了工具書但內容提到的函數太多,反而不知道該從何開始了。

      刪除
    3. 最常用的函數?應該是if(*,true,false)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