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交易系統建構其之六-R倍數-交易策略績效的共同語言


  思考一下:

       A:在台指期6000點時,以起始停損是50點的策略單口獲利100點。

       B:在台指期9000點時,以起始停損是150點的策略單口獲利150點。

      那一筆交易獲利比較多呢?


  你可能會覺得:這什麼蠢問題?150點當然比100點多啊。但其實這個狀況描述的不夠詳細,因為我們不知道AB的總資金有多少,又,他們各自做了幾口契約,這些條件都會影響到最後的獲利狀況。

  沒錯,影響的因子太多了,即使是完全一樣的進出點位,但是每個交易者的資金不同,交易的規模也不一樣,我們實在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標準判斷某一筆交易究竟獲利的程度為何。可是,如果不定義一個度量衡,我們將無法評斷一個交易策略的回測結果,也很難比較不同交易策略之間的優劣。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標準化的單位來表示每筆交易的結果。

高風險V.S.高報酬
  
  我們都知道,在金融交易上你想獲得越高的報酬,通常也伴隨著越高的風險;或者更精確地說,在特定的一筆交易上你冒的風險越多,所得到的報酬也越多,當然,若發生虧損時你損失的也會越多。

  舉例而言,同樣都是在50元的價位買進某檔股票,然後在55元出場。如果你買進一張,可以賺5000元;你買進十張,可以賺5萬元。可是如果是在45元停損,買一張的只虧5000元,買十張的可就要虧5萬元了。

  正因為報酬跟風險息息相關,所以每一筆交易的結果不應該被表示成點數或是金額,甚至是百分比,因為那無法看出這些報酬是冒著多大的風險賺取來的

  為了解決這個困境,Van Tharp在他的書中提出了R倍數的概念,R代表的是Risk,也就是風險。因此R倍數,指的就是「相當於幾個風險」的意思。所有的交易結果,不管是獲利或虧損,都應該被表示成風險的倍數。如果每筆交易的結果都表示成R倍數的話,那麼我們將很容易了解它所代表的意義。我甚至覺得,R倍數跟物理上的「國際公制(MKS)」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我們再次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

 A:在台指期6000點時,以起始停損是50點的策略單口獲利100

 B:在台指期9000點時,以起始停損是150點的策略單口獲利150

  A的起始停損是50點,所以他賺的100點相當於兩個起始停損,我們將之稱為賺了兩個R(Risk,也就是風險),而B的起始停損較高,所以他只賺了一個R

  乍看之下B賺了150點,獲利應該比賺了100點的A要多,但如果從報酬風險比例來看,其實A在這筆交易上的斬獲要比B來得更好,所以我們建議各位,不管是在做交易紀錄或是歷史回測時,都應該試著把結果表示成起始停損(也就是進場時所冒風險)的倍數,如此一來不僅能夠以標準化的方式評價每個交易策略的績效,在進行多市場跟多策略混合的評估時也非常方便,因為已經做好標準化了,就直接將結果相加即可。

但是我進場時還不知道可能會在哪個地方停損出場怎麼辦?

  會有這個問題就表示:你根本還沒有一套完整的交易策略。

  「如果你不能在進場時就知道當下的出場點,那你並不算擁有一套真正完整的交易策略」,在這個狀態下你會遇到很多問題,包括因為不知道起始風險,所以無法決定該買進多少部位,一切只能憑感覺行事,而這是系統化交易者應該要絕對避免的。


  當我們有了R倍數的概念之後,就可以在一個標準化的環境下進行交易策略的評估,也可以更客觀地看待歷史回測的結果,因此我們接下來將用實際的例子討論一個交易策略的歷史回測究竟要看那些東西來決定其是否堪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