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順勢交易系統實作暨逐年評估 長期投資績效的底限--指數化投資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利用已調整的連續期貨資料,來測試系統化交易,要怎麼知道績效的優劣呢?其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便是先檢視該市場「買進並持有」的長期績效,而這也代表了主動投資替代性方案的約略水平,換言之,如果你無法取得比「買進並持有」更優秀的風險調整後報酬,那使用該策略基本上就是個有問題的做法。


  假使在大多數的市場中我們都無法取得比「買進並持有」更好的績效,那我們顯然就應該忘了金融交易這回事,認真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如果夠幸運的話),遵照分批買進、長期持有、分批賣出的法則,如此一來當你要退休的時候,應該就能夠取得指數化投資的平均績效:以股價指數為例,大約是年化報酬率6%~10%(視你的運氣而定),平均約莫是8%,雖然這個平均有點像是「全台灣每人平均有一顆睪丸」的概念。
  
  如果以美國的殖利率歷史資料來說,最近的一次循環始於1950年,當時的長期利率跟現在相近(3%上下),之後一路往上提高來到1982年的15%左右,而在這期間也因為信用緊縮而導致美國在1966年到1982年的十幾年間,進入了嚴重度僅次於「1930年代大蕭條」的「大衰退」時期:美股的實質報酬率是負值,債券價格也因為升息的關係而一蹶不振。
  
  然而,在那個Death of everything的年代,某些順勢交易者反倒是賺進了長期投資者難以想像的財富。其後,為了拯救低迷的景氣,聯準會開始了長達30年的降息循環,而這也開啟了1982-2000這個號稱美股史上最強的多頭市場,這段時間不管是什麼樣的交易者幾乎都賺得缽滿盆盈,而「一張不賣,奇蹟自來」的交易風格更是成為了大贏家,因為即使是歷經1987年的崩盤,「買進並持有」的信奉者依然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脫離了虧損狀態續創新高。

  然而進入千禧年後的「達康泡沫」卻讓這些早已習慣股票永遠會自己漲回來的長期投資者(不管是自願或非自願)嘗到了苦頭,代表科技股的那斯達克指數大跌近80%,直到2012年才又重返歷史高點,期間被套牢的苦楚以及失去的機會成本不言可喻。

  而2008年的金融風暴,也讓全球股市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內蒸發了55%以上的淨值。於是,從2000年到2012年,我們又看見了一個美股報酬率為負值的十年期間,但這反而又是某些順勢交易者取得重大成功的年代,使用順勢思維的交易者即使再不濟,至少可以避免自己身陷腰斬囹圄,只能用「不賣就不算賠」的謊言聊以自慰。

  因此,「買進並持有」策略的長期績效,便理所當然成為了系統化交易的比較對象,
我們接下來會測試經典的「動能策略」在各個股價指數期貨上的表現,並且與指數化投資做比較,相信在大量的資料結果下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以往沒有想過的概念。

什麼是動能策略?

  其實我一直覺得動能策略的翻譯滿怪的,因為其原文是momentum,理論上應該是「動量」而非「動能」,但是基於名詞普及程度的考量,使用動能策略的稱呼或許比較能讓人望文而生義。

  之所以選擇動能策略作為範例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動能策略可能是順勢概念中最單純的,沒有之一。它的單純性會讓你覺得:「要是這也能賺錢,我就____________(請自行代入)」。舉例來說,一個20天期動能策略,就是檢查「今天的價格」與「20天前的價格」,如果今天的價格比較高,那就買進;如果今天的價格比較低,那就賣出。

  就這樣,沒有了,看起來跟亂搞差不多,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理性上無法接受這麼做居然可以獲利的原因。但它確實可以獲利,而且在大部分的資產類別的大部分市場中都能獲利,資料即使延伸到兩個世紀以前也一樣,動能現象歷久不衰,即使是廣為人知後仍不減其效力。

  但請別誤會,我的意思並非是說動能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只是它單純易於測試,也沒有某些結構複雜的交易系統過度最佳化的問題,而且即使對交易毫無概念的人也能很快地理解其規則。

  下一篇,我們將會實際測試動能策略在美國股市三大指數期貨上的表現。

1 則留言:

  1. 推推, 目前俊彥大大的書單已經看完攻守四大戰技, 多空操作秘笈還在看.

    http://financialsafetyconsultant.blogspot.com/2018/05/blog-post_7.html

    金融怪傑+新金融怪傑+新世紀金融怪傑 Jack Schwager
    期貨市場全書(舊版為史瓦格期貨技術分析+基本分析) Jack Schwager
    攻守四大戰技 Bruce Babcock
    亞當理論 Welles Wilder
    多空操作秘笈 Stan Weinstein
    操作生涯不是夢 Alexander Elder
    專業投機原理 I+II Victor Sperandeo
    海龜投資法則 Curtis Faith
    計量技術操盤策略 Lars Kestner
    計量交易 Ernest Chan
    順勢操作+動能投資法 Andreas Clenow
    用賭場思維交易就對了 Richard Weissman
    市場韻律與時效分析 Tomas DeMark
    短線投機養成教育 Larry Williams
    交易聖經 Brent Penford
    交易.創造自己的聖盃 Van Tharp
    精準預測 Nate Silver
    股價棉花與尼羅河密碼 Benoit Mandelbrot
    隨機騙局+黑天鵝效應 Nassim Nicholas Taleb
    股票作手回憶錄 Edwin Lefevre

    回覆刪除